大部分華裔家長,在培養孩子的道路上,都非常盡心盡力。五歲開始,琴棋書畫、舞蹈運動等等,都不遺餘力。在正常情況下,對於孩子來說,是一個好的開始。然而,如果父母在陪伴子女的學習過程中,無法輕鬆坦蕩的面對孩子的學習態度、效果,甚至於比賽成績。往往在孩子身上會產生負面的效應,影響到孩子身心的健全發展。 培養孩子就如同栽植一棵小樹,當嬰兒呱呱墜地時,父母開始養育之路。給予孩子吃喝拉撒、換尿布、餵奶,就是把種子放入土裡種植、澆水。送孩子去學習,包括學校的基礎教育,以及其他的琴棋書畫、舞蹈、運動等等,好比將肥料灑入土裡施肥。在植樹的過程中,除了灌溉、施肥之外,最重要的,是給予陽光,才能讓小樹發芽,開枝散葉,長成大樹。在培養孩子過程中,父母對於子女的支持、鼓勵和讚美,就等同於植樹過程中的陽光。有了陽光的照耀,才能夠培養出燦爛的孩子。我們常常聽到人們形容孩子長得活潑開朗,是個陽光孩子,就是這個道理。 BUT... 理論和實務往往是相互衝突的,大部分華裔家長們,在培養孩子道路上,由於求好心切,望子女成龍鳳的心理、往往吝於給予子女支持、鼓勵和讚美。非但如此,他們還非常在乎別人對於自己孩子的評價(Evaluation),往往要求孩子達到自己對於他們的期許(Expectation)。 父母是天 主導孩子成長信心 許多華裔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,經常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、表兄弟姊妹,自己的兄弟姊妹相互比較。甚至有許多自我感覺特別良好的父母,喜歡拿自己年輕時候的狀況,和孩子相比較。這種情形,時常發生在那些事業有成的父母身上。這些沒有深思熟慮的舉動,往往在家庭生活中,不斷重複。對於一個成長過程中的孩子而言,非但無法得到陽光的照射-來自於父母的支持、鼓勵和讚美,反而要接受自己和別人相互比較之下的言語暴力-批評、指責和嘮叨-是非常殘忍的事實。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,想要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,長大以後會有強大的信心指數,如緣木求魚。 華裔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道路上面,都很上心,但是隨著孩子年齡增長,往往和子女產生許多距離和磨擦。尤其是在孩子進入高中以後,每況愈下。我們常常聽到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,動不動就頂嘴,或是問什麼話都不回答。 其實在家庭結構之下,子女對於父母的感受(Feelings)和體諒(Consideration)遠遠比父母對於子女來的大。對於孩子來說,父母就是他們的天,因此父母的喜怒哀樂,往往主導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歡樂和憂傷。一個在爹媽的支持、鼓勵和讚美中長大的孩子,無庸置疑會是一個陽光正面,擁有信心的孩子。在他的心思裡面,沒有「害怕」這兩個字,因為無論碰到任何困難,父母都會在背後做自己的後盾,幫助他、導引他,讓自己的成長道路充滿信心和希望。反過來說,一個在父母的批評、指責和嘮叼下成長的孩子,他的人生是憂傷、灰暗的,即使在校學習成績再優異,也無法有強大的信心指數。他會很膽小、沒有信心,面對人群膽怯無聲,害怕失敗,回家以後無法面對父母嚴厲的目光和指責。因此這些孩子進入高中以後,就會漸漸與父母之間缺少溝通,距離愈來愈遠。 溝通方式 應隨子女年紀改變 其實培養孩子,是一件單純又簡單的工作,但是為什麼到了我們這些華裔父母手上,會變得艱辛又複雜?因為我們這些父母往往只站在自己的角落裡面,看待、處理,甚至堅持自己培養孩子的思維和方式。從來不會思考和檢討,身為父母,和子女之間的言行舉止是否適當。孩子年幼的時段,由於他們的思想、判斷尚未成熟,加上身體型態尚未強大,即使在父母的強制手段下成長,他們也無從感受、反應,甚至抵制。然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到了一定程度,他們有了相當的成熟和智慧,就會出於本能的選擇或抵制來自父母的教育方式。在言語上頂撞父母,或是以沉默無聲代替回答,是這些孩子們最常見、消極抵抗父母的方式。這種現象,多半發生在男孩身上。當家庭中,有孩子發生此類狀況時,為人父母者,必須深切的反省和思考,在培養孩子的道路上,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錯誤和危機,而不是一般人所謂的青春少年(Teenage)正常的叛逆期。 當孩子小學畢業,進入初中,已經脫離幼年,開始有事非善惡之分,有羞恥心和自尊心態。父母此時應該非常注意自己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方式,切忌打罵子女,要把孩子當成朋友一般的給予尊重和禮貌。此時此刻開始,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慢慢的成就孩子長大以後的言行舉止。這個時期的孩子,已經有成熟度,只要提供好的學習環境和機會,他會像海綿一樣,對於知識的渴望和吸收,有強大的原動力量。 文憑不夠 演講、閱讀寫作很重要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道路上,要抓住重點,尤其是到了初中階段,孩子除了學校基礎教育以外,必須鼓勵他們投入人群,開始與人接觸,加強自己的情商指數(EQ),鍛練自己的溝通能力(Skill of Communication)訓練自己擁有領導才能(Leadership Manner)。許多華裔父母樂於讓孩子學習許多的才藝,琴棋書畫、跳舞、運動等等,卻不重視孩子的閱讀、寫作和演講。所有的才藝培養,對於孩子而言,都只是加分項目(Plus Items)唯獨閱讀、寫作和演講是重點培養(Essential Training Items)。 除非孩子的將來,要做個專業的才藝人士,比如鋼琴家朗朗、舞蹈家楊麗萍、畫家、網球選手、高爾夫選手等等,就是另外一種培養和訓練方式。除此之外,每個年輕人在大學畢業以後,走入社會,開啟職場生涯,無論就業或是創業,必須具備四項個人資產: ●大學文憑 ●專業知識 ●演講能力 ●寫作功力 遺憾的是,大多數華裔ABC孩子,大學畢業以後,只有大學文憑和專業知識,他們非常欠缺英文的演講能力和寫作功力。在美國這個多元文化的國家,演講(Public Speaking)和寫作(Essay Writing)是人生重要技能。所以那些長春藤或同等私立名校的大學入學申請,才會把論文(Essay)面試(Interview)放在重點考量項目,來決定學生的錄取與否。 華裔家長在培養孩子成長過程中,往往「撿豆子掉南瓜」而不自知。五歲開始,學了一堆的才藝,唯獨漏掉英文演講和寫作,這兩個對於孩子來說,一生受用不盡的技能。父母要有深刻的認知,我們是在培養孩子,不是造神運動。孩子從出生到離家去上大學,在我們的身邊只有短短的18個春夏秋冬,如何均勻的安排他們學習好的課外活動,是父母非常有挑戰功課。 鼓勵他們走入人群 打下基礎和實力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學會妥當管理時間(Time Management),有閱讀習慣(Critical Reading),他的腦袋裡面,自然會有正常的思維和想法(Critical Thinking)。當孩子進入初中六七八年級階段,鼓勵他們走入人群,盡量參加學校的課外活動。美國的初中,不論公立或是私立,都有許多課外活動,比如學生會(Student Council Team),校刊組(Year Book Team),演講辯論組(Speech & Debate Team)等等。家長應該盡量鼓勵孩子參加這些課外活動,讓他們與同學互動中,學習團隊合作(Team Work's Coordination),訓練自己的溝通能力(Skill of Communication),加強情商指數(Enhance EQ),擁有領導才能(Leadership Manner)。這種種的一切,都是在孩子身上一點一滴的扎根,打下他們的基礎和實力,讓他們在申請大學過程中,展現出來屬於自己獨立的個性、光芒、優質和亮點,輕鬆進入名校。進入大學以後,可以如魚得水的享受大學生活。大學畢業以後,走入社會,開啟職場生涯,不論就業或是創業,都會成功。在經濟上,可以脫離父母的資助,不再依賴父母,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,有責任心的年輕人。 華裔傳統的教育模式,需要徹底的修正,父母必須了解,在美國這個社會,一切講究公平、基礎和實力。有能力展現自己,在人群中,散發個人特質的年輕人,就有機會在職場上展露頭角,憑個人實力向上提升。大學申請,並不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,父母在陪伴子女成長的過程中,無需執著於高的GPA,不要以成績來為孩子定將來。我們必須鼓勵他們在學校,除了學習知識以外,還要從課外活動中,培養訓練出自己在人群中的一切能力,長大以後,出入社會,在職場生涯,成為一個有用的領導人才,而不是只會唸書,拿好成績卻對社會一無所知的讀書蟲。 (世界日報)
0 Comments
Leave a Reply. |
關於豪杰的官方博客。 經常回來看看關於生活,大學等的見解! 文章
December 2020
|